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饮食。第一,要重视早餐。不吃早餐,胆汁分泌减少,胆酸含量降低,与胆固醇比例失调而易形成胆固醇结石。调查表明,在胆结石患者中90%的人经常不吃早餐,血胆固醇偏高者不吃早餐更容易患胆结石。第二,忌盲目进补。许多患者以为自己患了病,身体虚了,于是服大量补药。殊不知,按中医理论,本病以湿热蕴结之实证多见。如误服了人参、黄芪、鹿茸等峻补滋腻之品,不仅于病无宜反而有害。第三,餐后不宜立即睡眠或久坐不起,可以散步或轻轻按揉右上腹部,促使胆汁的分泌与流畅。第四,看电视不要多吃零食。许多人都觉得吃过晚饭后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零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殊不知,这是引起我国胆结石发病率升高的原因之一。因为坐在沙发上,身体呈一种蜷曲体位,腹腔内压增高,胃肠蠕动减少,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脂质代谢缓慢,以致血中胆固醇增高,这种体位也不利于胆汁排空,妨碍了胆汁酸的重吸收,使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的比例失调,导致胆固醇易于沉淀而形成结石。加上看电视时不停地吃糖果、点心等甜食,会刺激胰岛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从而增加肝内胆固醇的合成和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因此,晚餐后适当的散散步,活动活动后再坐下来看电视,同时尽量少吃零食,对预防胆结石是有益的。
(2)要戒酒。一切酒类及刺激性食物和调料均可能导致胆囊炎的急性发作,宜慎之,胆结石患者如果伴有肝脏损害,则不宜饮酒,更不宜酗酒。因为酒精可使胆总管下端扩约肌水肿,使胆汁、胰液引流不畅,如果有胆管结石存在,很容易导致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后果严重。另据研究,对单纯型胆囊结石的患者适量限制饮酒,也可降低血中甘油三酯水平,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长期饮酒还可能会导致胆管内色素结石的形成。酒精可直接影响和损害肝脏中的胆红素酶,造成胆汁中胆红素含量增高。胆红素的沉淀同钙结合就形成了胆管泥沙样结石。过量的酒精被吸收到胆汁中也使胆汁中胆红素增多。长期饮酒,从胃中吸收入血液的酒精增加,加速破坏红细胞,这些被破坏的红细胞释放出更多胆红素,而肝脏无法将过多的胆红素分解,造成胆汁中胆红素含量增高,从而成为结石形成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长期大量饮酒对人体有害,应养成不贪酒的习惯。
(3)调节情绪。胆囊炎、胆结石患者要保持情志舒畅,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志的舒畅可使胆汁分泌正常,不易淤滞,郁怒生气常会诱发胆病。因此,胆病患者忌思想情绪紧张,忧郁,精神负担重;忌情绪激动,忧愁,闷闷不乐,恼怒,焦虑等。因为消极的精神状态会使内脏神经抑制或兴奋,加重胆汁郁滞,影响胆囊的收缩和排空,使病情复发或加重。
(4)劳逸适度。胆囊炎、胆结石患者既不要劳累过度,又要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和锻炼,以减少胆汁郁滞而加重病情。患者在无急性发作的慢性期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与运动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胆汁的分泌排出,尤其多锻炼腹部,增加腹肌的功能,这对肥胖者也有利于减肥。
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在运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要避免挤压腹部,以免胆汁分泌受到阻碍。不易长时间做上体前倾的姿势,这不利于胆汁排泄。另外,高尔夫球、棒球、马拉松长跑等长时间摇动身体的项目,容易使结石移动,引起疼痛发作,胆结石患者应注意避免,尤其是刚发作后不久的患者。运动时,最好穿全套的运动服,妇女应避免穿紧身衣,以免影响血液循环,特别是会增加腹压,不利胆汁排泄,而在运动中诱发疼痛。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应多卧床休息并禁食。
(5)睡梦时节。我们知道,胆囊位于人体右侧肝脏下面,像一个小酒瓶,瓶口朝左,瓶底在右,当您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时,“瓶口”朝下,“瓶底”在上,这样胆囊结石在重力作用下容易落入“瓶颈部”引发胆绞痛。所以胆结石患者应避免左侧卧位,改为右侧卧位和平卧位为好。尤其右侧卧时全身,特别是四肢肌肉呈最松弛状态。肝脏位于右侧,心脏位于左侧,右侧卧位可增加肝脏血液供应,减轻肺和胆对心脏的压迫,有利排血。
另外,由结石引起的胆绞痛容易在夜间睡眠时发作,这是因为夜间睡眠时,平卧体位使胆囊管阻塞,患者从睡眠中痛醒,开始呈持续性钝痛,进行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部和背部,疼痛剧烈时,患者坐卧不安,弯腰打滚,恶心呕吐,此时必须马上送医院急诊。如药物治疗无效,须进行手术治疗。在送医院之前可在右上腹局部热敷或用拇指压迫刺激足三里穴,使胆绞痛减轻。
(6)牵挂冷暖。胆囊炎、胆结石患者要时刻关心冷暖,尤其在寒冷季节,更应注意保暖。
(7)旅行宜忌。不要在崎岖的道路上作长时间的乘车旅行,以免颠簸引起胆绞痛和并发胆囊炎。外出时,饮食要注意清淡,忌食高脂肪食物,忌暴饮暴食,以减轻胆囊排泄胆汁的负担而避免牵动结石引起胆绞痛。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胃肠道感染引起的胆囊及胆管感染。旅游时不要过度劳累,以保持机体对感染有足够的抵抗力。一旦发生胆绞痛,应及时想办法医治,以免胆结石引起胆囊炎后进而引起胰腺炎。
(8)慎服化学药物。一些药物使胆结石易于发生。这类药物有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安妥明及噻嗪类利尿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