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临床表现很相似,易导致互相混淆与误诊,在临床的治疗中意见也不一样,对诊断困难者,有的认为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有的以保守抗感染治疗为主,笔者在工作中收治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在处理中均以保守非手术治疗,经过1周的抗炎治疗均痊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收治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9~12岁。临床表现发热,右下腹部疼痛,腹部移动性压痛,白细胞升高,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人均采用保守疗法,按氨苄青霉素0.1g/(kg·d)加0.9%生理盐水,每日2次静脉滴注,联合甲硝唑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发热腹痛较重的病人加用地塞米松5mg/次,地塞米松用药不超过3日。2日后查白细胞有明显下降并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巩固治疗1周。


2 结果


收治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均采用保守抗感染治疗方法。经过2~3天的治疗后发热消退,白细胞明显下降,腹痛症状明显缓解,经过1周的抗感染治疗均痊愈出院,未出现1例并发症。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一些学者提出可否独立的争议,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的发病很相似,在未剖腹探查手术前诊断有些困难,没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做出判断更困难一些。有时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共存。有资料统计在淋巴结炎中同时存在阑尾炎性病变的约占37.5%。在阑尾炎中肠系膜病变约为8%~10%。有部分肠系膜淋巴结炎中有上感症状。笔者根据经验和资料,提出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几项参考:(1)虽有右下腹痛,但发热先于腹痛。阑尾炎的发病规律,先有阑尾腔的梗阻导致腹痛,然后阑尾腔内的细菌感染逐渐引起全身发热,而肠系膜淋巴结炎先有淋巴结急性炎症导致发热,炎性淋巴结肿大渗出才引起右下腹部疼痛,故仔细询问病史对鉴别阑尾炎有很大帮助。(2)肠系膜淋巴结炎虽有下腹压痛,但无固定麦氏点压痛,而且腹部移动性压痛阳性体征较多,让病人先平卧时于右下腹部有压痛,再嘱咐病人左侧卧位右下腹部压痛移位于脐部,因回盲部系膜内的炎性肿大的淋巴结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向腹部内侧;相反阑尾炎时阑尾的位置不改变,当左侧卧时右下腹压痛更明显。部分肠系膜淋巴结炎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3)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笔者认为本病采用非手术治疗,虽然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同时存在阑尾炎的可能性,而在有的资料中提示大部分肠系膜淋巴结炎时阑尾正常。有的是在切除阑尾时送检发现炎性反应,或许与相关的感染有关。但为了避免延误阑尾炎的治疗以及防止遗漏需手术治疗的美克尔氏憩室炎等,笔者认为对临床上酷似阑尾炎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以及不能排除其它需手术治疗疾病的肠系膜淋巴结炎均应积极剖腹探查。


近几年由于B超的技术使用,对一些肠系膜淋巴结炎有了新的诊断方法。利用清晰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显像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有满意的效果。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一般认为因链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也有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多见于回肠末端。淋巴结呈多发性充血、肿大。腹腔内可有少量炎性渗液。镜下可见淋巴窦扩张,中性粒细胞由小血管进入淋巴窦内,吞噬细菌。有的白细胞可因此而发生变性崩溃,形成细胞碎片或变性的物质。淋巴结内的血管也扩张充血,生发中心增生,窦细胞和免疫母细胞增生。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发病前常有喉痛、发热、倦怠不适等前躯症状,然后才出现脐部和右下腹痛、恶心、呕吐,有时可发生腹泻便秘。这样的发病过程与急性阑尾炎先腹痛后发热正好相反,且发病早期即体温骤升。体检时脐部及右下腹均可有压痛,范围比较广泛,压痛点不固定。因小儿腹肌不发达,腹肌紧张可不明显。有时可扪及小结节样肿物。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正常。如为链球菌所致,腹腔穿刺可抽得较稀薄的草绿色液体,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阳性球菌。 
 
  若病史比较典型,腹部压痛范围比较广泛,无腹肌紧张,可先行非手术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或用清热解毒剂。应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如加重又难以与阑尾炎、Meckel憩室炎等疾病相鉴别时,仍宜剖腹探查,并将阑尾切除。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