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功能锻炼是骨髓炎治疗和恢复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的功能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的吸收和骨组织的病变的恢复。过去为了避免病理性骨折,主张对骨髓炎病人,强调多休息,少活动。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带有一定片面性的。骨折后指导性的功能锻炼,对骨折的复位、固定者有重大意义,同时还可防止关节强直,促使肢体恢复功能。把动与静结合起来,对骨髓炎的不同类型病人或同一类型不同阶段的病人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骨髓炎能否迅速愈合,功能锻炼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前面已述,骨组织由细胞和骨基质,包括胶原纤维和钙盐所组成,它和其他组织一样,不断地破坏和新生。正常人血浆总钙量为280毫克左右,其中半数为钙离子;体液钙约500毫克,几乎全数为钙离子;骨骼中的钙约1000~1500克。骨钙与体液钙及血浆钙间的交换受全身及局部机体功能运动的影响。在正常成人,此种交换是平衡的。但当全身及局部的功能运动因疾病,如骨髓炎或其他原因受到抑制的,骨钙与体液钙及血浆钙间的交换即发生负平衡,久之则导致全身性或局部性骨质疏松。这种废用性骨钙丢失,在肢体制运时表现得更为突出。根据研究测定,一个卧床少动的患者,即是在理想的饮食和充足的维生素调养下,5~6周里也要丢失骨总量1%~2%,按体重70千克,钙总量为1200克计算,丢失钙量达12~24克。骨质疏松不单是骨组织钙的减少,因为骨小梁结合的钙不能单独脱离,必须是骨质破坏时钙才能释放出来。因此,骨质疏松意味着一部分骨小梁的“总崩溃”,不是单纯的脱钙。静止及缺乏功能活动是造成骨质疏松和组织修复能力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反之,功能锻炼是增强骨质代谢,提高高组织修复能力的有效措施。

(1) 功能锻炼对肢体血液循环的影响:肢体的功能锻炼,可以发挥肌肉对血液循环的泵作用。肌肉收缩时,组织间压力增高,推动静脉反流;肌肉舒张时压力减低,更多的动脉血通过毛细血管床流血静脉,促进了肢体软组织和骨内的血液循环,血流量显著增加。肌肉活动时,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能促使局部血管扩张,肌肉内备用血管开放,保证更多的血液通过。实验证明,受试者前臂肌肉持续强烈收缩1分钟,肢体动脉血流量可增加3~4倍。实验切断动物的腓肠肌后该肢体瘀血,最后产生骨质疏松;重新恢复腓肠肌后,同质疏松情况又见好转。多年来,血管的成骨作用,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血不仅回收了骨折局部的代谢产物,亦带来了成骨所需要的氧及其他物质。在充足的氧供应下,骨折局部的间叶细胞分化成为成骨细胞增多,成骨细胞形成骨基质和基质的钙化亦能得到保证,新骨即能迅速形成。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随着新生血管长入骨折部,血管胚芽上皮细胞脱落成为成骨细胞,继而成为骨细胞。骨骺部软骨基质的钙化、骨小梁的排列亦与血管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血管在骨折过程中,不仅起着供代谢必需的物质和运走代谢产物的作用,实际上在骨形成的每个环节上都起着主要作用,有人根据其多年研究骨质血运的结果指出,关于骨质形成的秘密,虽尚未完全了解,但这一事实可完全肯定,即骨折部们有具有生骨功能的血管。应用血管造影实验证实,在骨折愈合的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比不锻炼者新生血管多,肿胀吸收快,骨膜成骨多。由于其他原因骨质破坏者,也是同样的结果。

(2)功能锻炼对关节的影响:关节活动是评定骨科疾病疗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滑膜在关节内折叠突起形成皱褶,容易彼此粘连。关节活动时,由于滑液的不断循环,可以防止粘连。骨科疾病中,关节因长期被固定或静止不动,折叠的骨膜就有可能粘在一起。轻者通过锻炼和按摩,即可慢慢撕开粘连;重者则关节活动发生永久性限制。关节挛缩是造成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关节附近血肿机化,在并节周围各层组织之间形成的瘢痕组织,也能影响关节活动。无论是关节内还是关节外,在骨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的关节功能障碍都是关节长期被固定的结果。只要关节能够活动,骨膜就不会粘连,关节囊也不会挛缩。即使关节周围有其他病灶形成,在关节活动中形成的瘢痕也较松软,不至影响关节活动。

(3) 功能锻炼对骨折(包括病理性骨折)断端的作用:持续性的生理压力,可以促进骨组织的增长,加速骨折愈合,这一原理已得到公认,且已广泛地应用于监床,收到良好效果。骨折的局部不且机械加压,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受伤肢体在局部固定(如小夹板固定)的前提下,及时地进行功能锻炼,如骨折局部沿着骨干长轴方向的机群,做收缩、舒张的运动;骨折上下关节做比较自如的伸、屈运动。若下肢结合早期逐步负重,自动地在骨折线之间产一种骨组织增生所需要的压力,对骨痂的产生,在量、质、速度上均有促进作用。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