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我国癌肿中消化道癌最多,其中又以胃癌最多,而且有增加趋势。胃癌死亡率由70年代的15/10万增加到近年25.21/10万。我国胃癌主要源于萎缩性胃炎,特别是B型。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组总结建国30年来胃癌研究工作,早期胃癌的起始部位及癌粘膜的形态,其肠化生的发生率高达96.2%~100%,故在早期胃癌的病理生理变化与慢性胃炎相近似,前已述及。这里所论述胃癌的病理生理,主要是进展期胃癌的病理生理。

(1)胃酸分泌功能:多数学者报告胃癌病人的无、低酸率为78.0%~90.3%,其中无酸率高达 65.0%~68.3%。以往以无游离酸即为无酸,不能准确反映胃癌病人的胃酸分泌状态。故有人在确诊的胃癌病人术前施行加大组织胺试验定最大酸排量(MAO)并与正常人对比无明显差别。提示胃窦部萎缩性胃炎对加大组织胺试验MAO值无明显影响。一般认为胃癌时胃酸低下,酸的分泌障碍程度受癌旁胃 粘膜所左右,尤其是壁细胞或称盐 酸细胞所在部位胃体损伤的程度有关。国内慢性以胃窦部为主,胃体部慢性胃炎是由胃窦部小弯为中心向上及两侧壁大弯扩展至胃体致使胃体的壁细胞受损,所以胃癌病人的胃酸分泌障碍程度主要取决于胃体部萎缩性胃炎的上升性扩展的范围和程度,以及胃癌病灶侵犯胃体部的范围和程度。饮食中含有高浓度的硝酸盐,在胃酸过少或胃酸缺乏时,胃内细菌的硝酸还原作用可以使唾液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与能够亚硝化的胺类形成致癌的亚硝胺。分析一组306例胃癌患胃酸,无胃酸者占69.68%,经用胃酸刺激剂后无酸率降至49.34%。晚期和较大胃癌无酸者多,胃体癌无酸率高于胃窦癌。无酸者手术切除低,5年存活率14.8%,而有酸者5年存活率45%。

(2)内因子缺乏:由于壁细胞分布的部位主要在胃体腺各部,与上述同样原因,只要胃体部被胃癌病灶广泛的损伤或伴有严重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时,由于壁细胞的破坏,壁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内因子)不能与维生素B12结合,致使维生素B12不能在肠内吸收,收到骨髓内红细胞成熟障碍,因而发生贫血。此外,引起胃癌贫血的另一个原因是胃癌病灶溃破引起胃内长期慢性出血。

(3)胃泌素减少:胃泌素是由G细胞所分泌。正常G细胞主要分布在胃窦幽门腺体内。国内萎缩性胃炎以胃窦最多见,当萎缩性胃炎加重时,G细胞数减少,只在正常人的1/10。因之胃泌素减少,从而使壁细胞分泌盐酸减少,实验研究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能抑制胃泌素释放和胃酸分泌。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也减少。胃粘膜萎缩变薄,G细胞数量更减少,组织胃泌素浓度降低。胃癌以胃窦胃小弯最多见,其癌旁胃粘膜100%呈萎缩性胃炎,故表现无胃酸或胃酸减少,是由于胃泌素减少所致。当胃内pH>4~5以上即有能还原硝酸盐的混合菌群生长,使食物中的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与仲胺生成亚硝胺。

(4)胃蛋白酶原(PG):人胃粘膜存在7种电泳上泳动速度不同的胃蛋白酶原,并根据免疫化学性质的不同分成两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1~5)由胃底粘膜主细胞(又名胃酶细胞)产生;胃蛋白酶Ⅱ(胃蛋白酶6和7)除胃底粘膜主细胞分泌外,也存在于窦部粘膜和近端十二指肠粘膜,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均存在天血清中,而尿中仅有胃蛋白酶原Ⅰ,称为尿胃蛋白酶原。随着组织胺剂量增加,与胃酸分泌的同时,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也增加。胃蛋白酶原同功酶是胃癌的 标志酶,也是癌细胞分化酶。不同分化的胃腺癌组织胃蛋白酶原同功酶基因表达减弱或不表达,胃蛋白酶活力下降。胃蛋白酶原与泌酸细胞分泌的酸相混合时转变为胃蛋白酶。而当萎缩性胃炎、胃癌及胃切除后,胃粘膜不能分泌胃蛋白酶原时,血浆和尿中的胃蛋白酶亦降低。

此外亦报告胃癌患者胃液内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增加者高达69%~93.3%。而乳酸脱氢酶(LDH)74%~90%胃癌患者超过正常。胃癌细胞LDH增加主要是乳酸脱氢酶同功酶LDH5的增加。其代谢功能是催化无氧代谢,使肿瘤适应缺氧的增长。它可使胃癌细胞产生乳酸增多,局部pH下降,因而可能通过增强Q酸性水解酶的作用,间接地促进胃癌细胞的浸润和扩散。故近来有根据胃肠道腺上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和从酶学角度对胃癌细胞器标志酶的观察,提出胃癌功能分类。为了减少胃癌病人抽血检查的痛苦,有人报告有尿液标本中检测芳香基硫酸酯 酶活性变化,发现胃癌患者尿中芳香基增高,而且与胃癌的转移、复发及病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