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综合征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是21世纪医学科学的特征之一。中医、西医虽然思路各异,但同是医学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医理研究和保障健康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始于70年代的玻璃酸酶穴位注射方法,对于颈椎综合征取得了稳定的、良好的效果。颈椎综合征是以颈椎、上段胸椎周围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为特征,慢性颈肩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发病率高,中老年人尤其多发。患者在炎症的早期或急性阶段,采用热疗、针灸、按摩、电疗、口服中西药,及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均可通过遏制应激过程、调节血管活动、消散炎症反应,达到临床治愈。但是,反复发作转入慢性阶段后,产生了纤维变性增生,组织粘连、小血管闭塞、局部缺血瘀血,出现慢性疼痛、肢体麻木时,则迁延难治。玻璃酸酶是玻璃酸的水解酶,它调节氨基多糖代谢,促进增生的纤维组织吸收,解除粘连,使组织血管再生,改善循环,消除疼痛,据600例统计,疗效显著,远期效果好。
  临床观察到,中医的穴位和西医学者提出的躯体压痛点有相关性。例如:玻璃酸酶注射采用的肩胛内角区,是治疗颈椎综合征的首选部位,它对缓解颈肩部疼痛及上肢症状效果显著。这个压痛区与肩外俞穴相关,也与Goldenberg首选的斜方肌中点压痛点相关。此外,肩胛岗下区与天宗穴,锁骨下缘中点区与气户穴,C7、T1棘突区与大椎等穴都密切相关。临床诊查,压痛点是有压痛的、硬韧的慢性肿胀或索状、块状纤维增生性变化。肩胛内角区注射时,患者可出现向颈后和头后部、下颌区以及肩臂至手指的感觉传导。无论穴位还是压痛点区,它们都有病理反应性及生理调节性特征和躯干的网点分布的特征。对穴位与压痛点的观察,将对穴位的解剖定位有重要意义。
  机体依靠自身的调节能力,促使病理过程逆转,使之回复到原本的生命状态。中西医结合立足于躯体与内脏相关及代谢、功能、结构统一的整体观。我们在临床观察到:玻璃酸酶穴位注射在解除颈肩痛的同时,减轻和治疗了慢性咽炎、喉炎。这里玻璃酸酶的作用是调节代谢,而进一步的改善循环、消除炎症是靠机体自身的调整能力完成的。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