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祖国医学虽无此词,但在两千年前的皇帝《内经》及后世诸医家有“附骨疽”、“流注”、“流痰”等病的记载,与今日之骨髓炎相似。
内经《刺节真邪论》述:“邪之入于身也浑,寒与热相搏,久留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是附骨疽、骨结核等总称,似现代医学的骨髓炎。
《疡科心得集》:“附骨疽者,俗呼为贴骨痛肾主骨,肾经阳和之气不足,故肾部隧道骨缝之间,气不宣行,而阴寒之邪得深袭伙结,而阴血凝滞,内郁湿热,为溃为脓,古人有附子者,以温补肾气而又能行药力散寒邪也”(对病机的论述)。
陈实功外科正中附骨疽论:“夫附骨者,乃阴寒入骨之症也,但人之气血生平壮实,虽遇寒冷,邪不入骨,风医侵入,借由体虚之人夏秋露卧,寒湿内袭。又初起即寒热交作,稍似风邪,随后腿筋骨作痛,不热不红,至澈骨,甚着屈伸不利,不能转侧,日久阴变为阳,寒化为热。热甚而腐为脓,此病已成也。”
《疡医大全》:“附骨疽,乃阴寒入骨之病,反受者皆有体虚之人,夏秋露卧,寒湿内袭或房欲之后盖覆单薄,寒气乘虚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