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皮肤病在小儿多见。多与其他型结核同时存在,主要与原发性结核有密切的关系。皮肤结核可分血行播散性皮肤结核或称发疹型皮肤结核,及局限性皮肤结核两大类。此外,还有非特异性过敏性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湿疹样变化。
【临床表现】
1.血行播散性皮肤结核 由血行播散而来,为全身血行播散的一部分。常见有下列几种。
(1)粟粒性结核疹(miliarytubercu-lid):多见于粟粒型结核病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为尖锐丘疹,针尖大或直径2~3mm,色淡红,有 时为出血性呈褐红色。陈旧后变黄褐色,有的可变为小水疱或脓疱,干缩后顶端微凹下,结痂而消退,或发生微小鳞屑。丘疹可发生坏死,形成许多小而圆的溃疡, 只有暗红色边缘和苍白颗粒状基底,有浆液渗出物覆盖。新鲜丘疹中常可找到结核杆菌。
(2)丘疹坏死性结核疹(papulonecrotictuberculid):是一种良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疹。皮疹常反复分批出现,多见于躯干及四肢的伸 侧,特别是肘、膝的突出部分,左右对称。典型损害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小丘疹,直径3~6mm,亦可达1cm,形圆,境界清楚,较硬,孤立呈暗红色的毛囊丘 疹或小结节,常发生在毛囊处,1~2周后丘疹中心坏死结痂,脱去痂皮后可见中心有凹窝,后可遗留疱疹状凹痕。在坏死中心可找到结核杆菌。常于春秋季复发, 可伴有硬红斑及疱疹性结膜炎。
(3)硬红斑(erythemainduratum):较少见。亦为血行播散的结果。是慢性良性结核性血管炎。见于年长儿童,尤其是青春期少女。结节位于 真皮或皮下的深层,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直径1~3cm,有时可融合或成大块硬结,有疼痛感。病程较长,约数月后消退,或破溃形成深溃疡,迁延不愈。愈合后 遗留凹陷的瘢痕,为数约2~3个到十几个,多见于小腿后面,常为两侧对称性。病变中偶可找到结核杆菌。
(4)瘰疬性苔藓(lichenscrofulosorum,苔藓样结核病):是一种良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疹,见于儿童期及青春期。为成群、无痛、极小的黄 白色或淡红色的毛囊丘疹,尖端有小皮屑。丘疹密集在一起,或成片状。有轻度痒感。见于躯干,尤其在背部,亦可见于臀部及四肢。本病多见于全身结核病,尤其 骨与淋巴结结核进展时,结核病好转后皮疹亦渐消退,不留痕迹。可伴有疱疹性结膜炎。
2.限局性皮肤结核(localizedcutaneoustuberculosis)为直接接触感染所造成,常见有下列几种:
(1)瘰疬性皮肤结核(scrofuloderma):常见于小儿,多为淋巴结结核、骨或关节结核直接蔓延而来,或经淋巴道蔓延至皮肤。外观为结节状,直 径1cm左右。可为长圆或圆形。初较硬,表皮渐变为紫红或暗红色,结节变软,有波动,可破溃形成溃疡或瘘道。在分泌物中易找到结核杆菌。多见于面部、颈 部,亦可见于躯干、四肢及臀部。偶可能为血行播散的结果。
(2)真狼疮(lupusvulgaris):或称寻常性狼疮,为慢性皮肤结核病。普通的发病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颊部。基本病变是结核结节,后发展扩大融 合而成较大斑片状、暗红或黄褐色硬结性扁平皮疹,高出于正常皮肤,称狼疮结节。用玻璃片压迫狼疮结节,减少该处的充血时则呈淡黄的苹果酱颜色,故亦称苹果 酱结节。以后结节数目逐渐增多,融合成较大斑块,直径可达10~20cm,稍隆起,表面有不规则的薄鳞屑,常发生浅溃疡和结痂,病程中损害逐渐向周围发 展,而中心的一部分自然愈合,形成萎缩的瘢痕,但常在瘢痕中又可发生新的结节。病变中可找到结核菌。寻常狼疮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病程长,损害可限制在一 个范围内多年。
(3)皮肤原发结核:又称结核初疱(tuber-culouschancre)较少见。是结核杆菌通过皮肤所引起的原发感染,主要发生在幼儿,原发灶多位 于下肢及面部等裸露部位。症状初起是一个红褐色的丘疹或小结节,3~4周后可成小硬斑块或溃疡,这就是结核初疱,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因而常只诊断为淋巴 结结核。数月后可自愈或留下棕色的瘢痕,或则发展成寻常狼疮。发病后数周结素试验出现阳性。
【治疗】皮肤结核的治疗从属于其他部位结核病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结核蛋白过敏的结核性皮疹的患儿,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过敏症状和皮肤损害的消失,尤其是对瘰疬性面容及湿疹样皮肤损害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