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早有记载,根据外观形态也有命名,如"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称"白",或"状如沧松之皮,红白斑点相连"又称"松皮癣",还有称"风"、"蛇虱"的。在病因方面血热、血燥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从发病机制来说,虽有风、寒、热、燥邪外袭,但经络阻隔、气血淤滞是发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祖国医学在本病的治疗中有许多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医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复发率低、价廉、服用方便的特点。有内治和外治法,本文就各型银屑病的辨证施治内治法进行探讨。
  1 寻常型银屑病
  1.1 风热型:又称风热郁肤型。本型是机体内有蕴积之热,外感风热邪气,内不得疏泄,外不得宣透,郁积肌肤,出现红斑、丘疹等症状。多为夏季进行期银屑病,发病前多有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等,有一定参考价值。皮损多为点滴状或片状,基底潮红、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苔薄黄、脉浮数。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凉血。常用消风散加减。常用药:银花、连翘、桑叶、牛蒡子、板兰根、北豆根、黄芩、槐花、凌霄花、丹皮、紫草、草河车、白鲜皮。又根据中医传统认识银屑病与风有关,虫类药长于驱风、搜风,常加入乌蛇、全蝎、蜈蚣、蝉衣。
  1.2 风寒型:多见于冬季发病的进行期银屑病,皮肤干燥脱屑,基底红,白屑迭起,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原则:疏风散寒、活血和营。以桂枝汤加减治之。常用桂枝、麻黄、蝉衣、当归、赤芍等。
  1.3 湿热型:又名风湿血热型。少部分银屑病患者湿热内蕴、偶受外邪侵扰,或过食鱼腥、辛辣之品,助湿化热,内外风湿热邪搏结。多见于寻常型渗出性银屑病,发于肌肤,出现皮肤潮红、局部湿润或渗液、鳞屑少。皮损好发于皱褶部,如腋窝、乳房下部、腹股沟、会阴、肘窝,伴微痒。口干不渴、身热体倦,舌质红、苔黄根腻,脉滑数。本型病程较短。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剂应用萆解渗湿汤、黄连解毒汤加减等。常用药物:龙胆草、黄芩、黄柏、苦参、茯苓、泽泻、苍术、萆解、生地、丹皮、苡仁、土茯苓、草河车、北豆根、薄公英、白鲜皮等。
  1.4 血热型:又名血热风盛型,相当于进行期银屑病。由于机体蕴热偏盛,时值青壮年,血气方刚之际或因性情急燥,心绪烦恼,心火内生;或因过食鱼腥、辛辣之品,伤及脾胃,郁而化热;或复感风热邪气,均可致使血热内盛,热盛生风化燥,外发肌肤。本型临床特征为初发或复发不久,皮疹发展迅速,呈点滴状、钱币状或混合状,红色或鲜红色丘疹,新疹不断出现,有同形反应。伴有心烦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赤,脉弦滑。病程短,有精神及饮食因素、感冒、扁桃体炎及咽炎病史。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祛风。土茯苓汤加减。用药:土茯苓、白鲜皮、槐花、北豆根、草河车、黄药子。伴咽喉肿痛者,加连翘、银花;口渴尿赤者,加栀子、白茅根、生石膏;大便干结者,加生川军、大青叶;瘙痒剧烈者,加白芷、威灵仙。这种情况的治疗应以气分、卫分药物为主,一般主要靠内服法,适当配合温和的外用药。治疗期间应避免外受风寒侵扰,饮食以清淡为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少用热水烫洗,不用刺激性药物。一般经过2~4周可达临床治愈。
  1.5 血虚型:又称血虚风燥型。本型常见于静止期或退行期。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由于初起血热病久耗伤营血,乃致阴虚血燥、肌肤失养。本型临床特点为:病程较长,患者体质虚弱,皮损较薄,多为斑片状或皮损泛发全身,色淡红或暗淡,覆有大量干燥银白色鳞屑,层层脱落,新皮疹较少出现;伴瘙痒或轻或重,面色无华,体倦肢乏, 或头晕、少眠、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少或净,脉弦细或沉细。治疗原则:养血活血,滋阴祛风。三参汤化裁。药用生熟地、丹参、元参、桃仁、当归、麦冬、麻仁、北豆根。瘙痒重者加白鲜皮、威灵仙;血虚便秘者加肉苁蓉,倍用当归、元参;口渴便秘者加天花粉、白芍。
  1.6 血燥型:又名血燥阴伤型。本型常见于进行期或静止期。皮损呈大斑块状,鳞屑较多、基底鲜红或淡红,甚则干裂出血。根据《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的记载:"诸涩枯、干劲皱揭、皆属于燥。"本型又有血热化燥及血虚化燥之别。血热化燥者,因于平素血热内蕴、外受风热毒邪,外发肌肤。血热化燥者皮损呈大斑块状,触之灼手,甚则干裂出血,伴有疼痛、口燥咽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原则:清热凉血,滋阴润燥。化斑汤加减。药用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白鲜皮、土茯苓、元参、知母、生石膏。皮损干裂出血者加紫草、槐花;大便干燥者,加川军、芒硝;口渴思饮者,倍用生石膏、天花粉。血虚化燥者多由素秉血虚之体,外受风毒之邪,或血热风燥久病不已,化燥伤营所致。皮损为大斑块状,基底色淡,鳞屑不厚,时作瘙痒,舌淡苔净,脉弦细。治疗原则: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养血润肤饮加减。药用当归、丹参、生熟地、白鲜皮、桃仁、白芍、蝉衣、首乌。血虚便秘者加当归、肉苁蓉;口渴者加麦冬、天花粉;瘙痒者加皂刺、白鲜皮。
  1.7 血瘀型:本型常见于静止期银屑病。由于病程长,气血运行失畅,以致经脉阻塞、气血瘀结、肌肤失养。皮损硬厚,多为钱币状、大小不等的斑块状,少数为蛎壳状,色暗红或黯红,覆有较厚干燥银白色鳞屑,不易脱落,新皮疹较少出现,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或不痒,口干不欲饮,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紫暗或暗红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或沉涩。银屑病患者存在着微循环异常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引起血瘀的原因很多,有血热或血热久留即"血受热煎熬成块";或由血燥或血虚或气虚或肝郁等多种因素导致。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进行辨证施治,分析是否为单纯的血瘀还是合并其它情况。如果是单纯的血瘀证就用活血化瘀、祛风止痒法,用当归尾、白蒺藜、桃仁、红花、赤芍、丹皮、白鲜皮,瘙痒不愈者加皂刺、王不留行;病久不愈者加莪术。血瘀甚者加鸡血藤、土茯苓、露蜂房。伴随其它情况要综合调理。如补气活血可用前方加四君子汤;如行气活血加柴胡疏肝饮;如养血活血重用当归,加熟地、首乌;滋阴活血润燥加熟地、黄芩、天花粉;平肝活血加生牡蛎、珍珠母、灵磁石、乌梅;血燥者加当归、首乌、玉竹、麦冬、沙参;热毒甚者加清热解毒的双花、连翘、大青叶、金银藤等。
  1.8 冲任不调型:部分银屑病的发病与内分泌紊乱有关,男性阳痿早泄女性有月经不调或经期皮损加重等特点,为冲任不调、内热外发或冲任亏损、精血不足、肌肤失养。本型的特点为皮损的出现与妇女经期、怀孕、生产有密切关系,多在经前、孕中、产前发病或加重,亦有经后、产后发病者。伴微痒、心烦口干、或头晕腰酸,周身不适,舌质红或淡红,脉沉细。治疗原则:调和冲任、理血和血。方用二仙汤化裁,常用药物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黄柏、知母、当归、熟地、生地、茯苓、柴胡、何首乌、丹参、红花、桃仁、香附等。
  2 关节型银屑病
本型往往在寻常型银屑病久不愈之后,或反复发作、症状恶化时造成,除了有典型的银屑病的损害外,常伴有关节改变,全身大小关节均可受侵,但以小关节为主,甚者可引起关节肿胀变形,这属中医的痹症范围。根据《素问·痹论》的记载:"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毳也。"关节型银屑病也常与脓疱型合并发生。多因外受湿热之邪,或内有湿邪,蕴热化毒,内不能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缠绵难愈。一般分两型。
  2.1 湿热久羁型:本型临床特点是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或伴有典型的银屑病的损害,或有脓疱型银屑病的皮损特点,伴舌红苔黄腻、大便不调、脉象濡数。治疗原则:清热化湿、解毒通络。代表方:宣痹汤,药用苡仁、滑石、防己、丝瓜络、白鲜皮、白术、茯苓。
  2.2 肝肾不足型:本型的临床特点是皮损色淡、鳞屑不多,除腰酸腿软,周身乏力外,多有关节变形,骨质破坏,舌淡脉细。治疗原则:调补肝肾兼祛湿邪。代表方为健步虎潜丸。用药:陈皮、锁阳、虎骨、熟地、山萸肉、龟板、伸筋草、鸡血藤。腰膝酸软者加狗脊、肉苁蓉;关节变形者加补骨脂、伸筋草。
  3 脓疱型银屑病
  本型多见于中年人,偶见于小儿。可在发病的同时即起脓疱,针尖大小,成片集簇,可互相融合成片状,反复不已。成因:外受湿热之邪或内有湿邪蕴久化热生毒,湿热毒邪外发肌肤而成。若病久不已,也可由湿热转为寒湿。
  3.1 湿热蕴毒型:本型的临床特点为皮损为针尖至粟米大小黄色脓疱,起病急,集簇成片,基底色红。伴发热口渴,关节肿痛,损及甲板者,可有肥厚污浊,皮肤皱褶处湿烂脓痂,舌红苔腻,脉象濡数。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解毒凉血。代表方:除湿胃苓汤加减,用药苍术、黄柏、厚朴、陈皮、生甘草、银花、连翘、丹皮、赤芍、苡仁。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水牛角;胸脘痞闷、舌苔垢腻者加藿香、佩兰;大便不调者加白扁豆、厚朴花。
  3.2 脾虚湿盛型:本型的临床特点是皮损多在掌跖,基底淡红,上有针尖至粟米大小的脓疱,疱坚实,不易破溃,伴甲板变形,食不甘味,大便不调。治疗原则:健脾除湿、清解余毒。防己黄芪汤加减。药用防己、黄芪、白术、茯苓、白扁豆、银花、连翘、泽泻等。脾虚腹胀者加党参、厚朴;脓疱渗溢者加苡仁、冬瓜皮;食不甘味者加陈皮、鸡内金。
  4 红皮症型银屑病
  本型多因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不当引起,或食入油腥海味、辛辣炙烫,使血热蕴毒,外发肌肤而成。这与卫气营血学说的热入营血有近似之处,但热入营血之发斑为血溢脉外,红斑压之不退,此种为气分之热波及营血,红斑触之灼手,压之可退。因此在治疗时,尤需注意"透热转气",即在清热凉血之时,务必加气分之药,以使营血之热外出。
本型的临床特点是周身皮肤弥漫性红色,触之灼手,上有鳞屑层层,伴有高热烦渴,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脉象细数。治疗原则清气凉血、解毒化斑。处方化斑解毒汤。药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生石膏、连翘、银花、水牛角、元参、知母。便秘溲赤者加川军、麦冬;神昏谵语者加莲子心、栀子,送服安宫牛黄丸;口干喜饮者加麦冬、芒硝。
若久病耗伤阴血或经治好转,皮损多呈淡红,脱屑层层、瘙痒时作,时气短乏力。舌淡脉细者,又当养阴益血、润肤祛风,可选用养阴益血饮加减。药用当归身、丹参、赤白芍、生地、白鲜皮、苦参、元参、地骨皮。大便秘结者用麻仁加肉苁蓉;口渴喜饮者加麦冬、石斛,午后低烧者加地骨皮、知母。
  5 辨皮损
  在银屑病的辨证施治过程中根据皮损辨证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5.1 辨色泽:银屑病的皮损以红色斑丘疹为主。《灵枢·五色篇》曰:"黄赤为热"。斑疹色红应为热,现在多认为是血热所致。由于压之褪色,属于局部充血而不是出血,因此这里所指的血热实际上是体内血热,外壅肌表,充斥络脉的表现。《素问·皮部论》又说:"络脉盛色变"。由于络脉充斥程度、时间长短不同,表面色泽也有不同表现。初病时络脉刚充盛,其色鲜红;若血热偏盛,其色深红;若日久血热壅盛不退,络脉阻滞,血热成瘀,其色紫暗;也有阴血虚,络脉空疏,其色淡白或浅红。此外,也应注意皮损面积大小,如大块红斑,散布周身,其血热较重;紫红色大斑块,持续不退,为瘀久不化。
  5.2 辨部位:《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就是说体表各部均为十二经所分属。若皮损泛发周身,则与十二经脉及所属脏腑阴阳偏颇有关。若皮损以四肢伸侧和背部较多,提示诸阳经热偏盛。头为诸阳之会,头部皮损与六阳经热盛有关。阳明主面,面部皮损标志着阳明胃经热盛。脾主四肢,脾与胃以膜相联,四肢皮损多,则说明脾胃两经阳热偏盛。银屑病皮损的发病部位没有明显的界线,因此上述可作为辨证的参考。
  5.3 辨鳞屑:银屑病的鳞屑是附着于皮损上而后形成的。原皮损大致有血热、血虚等几种情况,血热、血瘀、血虚均可以生风,风盛化燥,燥盛则干,肌肤失养,因此鳞屑干燥,层出不穷。所以,辨鳞屑应与辨皮损结合起来,就会辨出血热风燥、血瘀风燥、血虚风燥等证型。
  总之,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施治要遵循整体观念,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发病季节、地处区域,以及全身状况、饮食情况、大小便变化、舌脉、皮损的情况,综合分析。临床上尽管上述分型较多,但对寻常型银屑病来说,血热型、血瘀型、血虚型最多,而且一个患者在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三型均可见到。要辨证分析疾病过程,切不可以死板应用,而且疾病的发展也有多面性,比如血瘀型可能伴随其它情况,切不可片面。其它难治性银屑病,更要综合判断。只要有正确的辨证分析,银屑病并不是那样坚不可摧的。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